新高考推行后,无论是“3+1+2”还是“3+3”模式,家长对专业规划老师的需求激增——从院校选择、专业规划、到最后细节梳理,都需专业力量。这让不少想入行的人产生疑问:升学规划师行业是不是“钱包爆发”的风口?“做这行收入如何?能不能靠它谋生?”
这两个问题,恰恰说明大家对新兴领域的好奇与顾虑。今天,我们就从行业现状、收入、选择逻辑和真实案例到入行建议,一次帮大家讲透,让大家看清这个领域的潜力与现实。
先说国内规划行业:朝阳期的“爆发式增长”
载望升学在填报行业沉淀时间较早(行业第一梯队的品牌企业),目前国内还没有第三方专业的数据统计发布《升学规划行业》的专业填报数据报告,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行业还没进入“成熟期”,特别是在“双减”政策后依然是高速发展的朝阳期,市场需求与供给都在快速扩容,在快速发展时期没有成型的参考数据。
作为一直停留在一线升学规划的成员,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变化,这早已渗透到教育场景中:
· 学校端:越来越多重点高中院校关注“升学咨询”,将“升学指导”纳入必修课,从去年新高考的选科策略,有些学校为了好分班、好排课表,依然让学生选择了大文或大理,有的孩子没有经历专业指导,乱选科,这对未来志愿填报、职业选择造成很大限制;
展开剩余88%什么是学业规划?就是提前帮学生搭建“学业—升学—未来”的关联认知。
· 市场端:近3年,“升学规划机构”数量翻倍增长,智联、Boss等招聘网站上,学校、教育机构对“规划咨询师”“志愿规划”“升学陪跑顾问”的招聘需求也明显增加,岗位类型从“单一志愿填报”到“全周期升学服务”。
但行业客观的“数据”需要时间沉淀,官方统计往往滞后于市场发展。所以,我们通过“市场动态”和“从业者反馈”,来相对真实的分析这个新型行业的真实状态。
国内外升学规划行业数据对比:看国内发展阶段与收入潜力
我们可以对比升学规划行业发展较早的国家——美国。在2023年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开数据中,服务学生群体的升学规划与学业指导相关职业(涵盖K12阶段升学、大学申请指导、学业路径规划),总就业人数达到36.08万人,平均年收入为61,710美金(约合人民币40多万元)。这个收入水平,在美国所有职业中处于中上游,职业稳定性随经验增长而提升——毕竟“帮学生找对升学路径”,是市场长期存在的需求。
当然,该行业在美国的成熟度和国内不同,这个数据至少能说明:当“升学规划”成为一个标准化职业后,其收入潜力和社会价值是被认可的。
国内现状:收入“两极分化”,核心看“收入结构”
结合 iiMedia Research(艾媒咨询)信息,可从市场需求与付费规模两方面看清行业背景:
从需求市场看,2024年中国总人口达14.08亿,职场人数持续增长,就业竞争加剧;同时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高速发展,高技术行业人才缺口扩大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人工智能等科技类专业报考热度居高不下。高考后,考生在专业选择与规划时,需精准匹配高校选拔机制、国家战略需求及产业发展方向,对志愿规划的填报指导需求显著提升。
从付费市场看,逐年需求的增长已明确发展空间: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10.2亿元。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,因高考生获取填报信息的渠道有限,加上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,行业付费需求将持续释放,预计2027年市场付费规模将增至12.2亿元。
我们接触的上万位升学从业者(咨询师、机构创业者)和载望升学自己的学员真实反馈,能明确一点:这个行业的收入不是“固定薪资”模式,而是“能力+模式”两极分化。
· 能力强的咨询师(机构和个人):能靠这个行业过上体面生活,甚至通过长期服务积累客户资源,实现收入叠加增长;
· 刚入门或缺乏清晰定位的从业者:可能只能接零散的志愿填报单,收入不稳定,只能当作副业。
行业里存在一个常见误区:有培训机构说“升学规划是风口,3天或1周听听课就能学会的速成班,能保证接单赚钱”,这种说法极不负责。
现阶段国内多数“升学咨询师”,并非像企业HR、财务那样有固定岗位与薪资的职业,反而更接近“自由职业者”或“创业者”——收入没有“保底保障”,核心依赖高报季的服务质量,以及对潜在客户的触达与转化能力。
不过,这个行业有个核心优势:“越老越值钱”。就像医生靠经验积累提升价值,升学咨询师的案例储备越丰富、对不同学生的性格、学业、职业需求理解越透彻,能提供的服务价值就越高,也越容易获得客户信任。
“能不能靠它谋生”?
我用几个案例说明,规划师依赖的不是“平均月收入”,是总体收入结构:
案例 1:赵老师——单季50万收益,“规划升学三部曲”,核心收入来自县域市场,秘诀把服务做透:
- 打破同质化:扎根县域的实战方法论——从数据整理到家长沟通,从“解决家长实际问题”出发;
- 标准规划化:每个客户至少沟通3次第一次 摸需求; 第二次 出方案; 第三次 讲风险
- 3人分工协作:赵老师负责核心方案制定,2名员工对接家长挖需求,赵老师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,首年就接到100多单,其中5000-7000元的标准服务占比超七成,加上定制化方案,高报期突破50万收益。
这种 “标准化战略”的模式,既能保证家庭和学生需求,也能积累长期客户(很多家长后续会推荐朋友来),比 “临时抱佛脚”的结果和抗风险能力强得多。
案例2:张老师的填报季,因为背景优势,首年接40+学生;
- 功夫用在平时:重分享,平时给家长开公益讲座(讲选科、志愿填报,打开专业知名度),加深专业认知,同时在群里给家长分享“如何规划长期升学路径内容分享;
- 三年全程陪跑:我是高中老师,从高一开始带学生,信任值会高一些,因为要带三年,了解每个学生,也会帮孩子们“学习动力挖掘→兴趣探索→选科指导→学业提分→心理疏导→高三志愿填报”的全周期指导。
这种“长周期陪跑”的模式,需要特定角色,当然,机构如果要做全周期,需要另外设计商业执行方案。因为,老师的职业会增加信任的光环,既能更好带自己学生,又能保证收入稳定性,也能积累长期客户(很多家长后续会推荐朋友来),比“零散接志愿单”优势更大。
案例 3:丹丹老师升学规划的副业让收入倍增
丹丹老师本身在公司上班,因为上班薪资不高,自己时间充裕,后来发现“专业规划”与自己“人力资源” 专业高度契合:
她给学生做咨询时,会先加入“升学路径梳理”(比如高中如何选科、能匹配目标国家的大学专业、未来就业行业),帮学生更清晰地了解“自己专业到未来就业方向和大概收入”,这种“专业+升学+就业”的组合,让家长觉得她的服务更全面、更权威。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升学规划服务+”,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,而是能和职业、背景、资源、K12等领域结合的“赋能工具”,甚至能成为你原有业务的“加分项”。
想入行?先想清楚“你属于哪种情况”?
如果看完这些,你还是想尝试在“载望升学”规划师领域的学习,建议先根据自己的背景,选择“小成本试错”:
1、非教育行业,无生源/资源积累
不建议学习后就花大价钱做个人机构,“资源合作,成为别人机构的规划师”让经验和填报能力更夯实:
- 先报规划班:学习核心知识(比如选科逻辑、志愿填报规则、升学路径设计框架),判断自己是否对“帮学生规划未来”有兴趣、能否学进去;
- 小规模测试:学完后,在朋友、亲戚中帮孩子做免费 / 低价的升学咨询,看看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(比如“孩子偏科,该怎么选科”“高考分数够不上目标专业,有没有备选路径”);
- 低成本获客:通过自媒体分享升学干货(比如“高一选科避坑指南”),积累初步客户,测试自己能否从“免费咨询”转化为“付费服务”。
我的建议:先判断自己是不是“这块料”,再考虑“靠它谋生”。
2、教育行业,有生源/资源积累(比如老师、教培从业者、留学顾问、专升本行业老师、职业规划师)
如果你的工作本身就围绕学生(比如学校老师、K12辅导机构从业者),且身边有明确的升学需求(比如家长经常问你“孩子该选什么科”“报什么专业好”),可以考虑:
- 标准化服务:“全周期升学服务”知识(比如学业提分、心理疏导、长期陪跑),甚至可以做长期锁客计划;
- 结合原有业务:像张老师那样,把“升学规划”融入现有工作(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、“升学陪跑”服务缓解家长焦虑),用升学服务提升原有工作的竞争力;
建议:如果想快速落地,可以考虑体系化学习、跟着载望升学团队老师一起做“长期学习”,载望升学规培班主任共享资源、降低试错成本。
这类人群的优势是“自带客源”,只要能提供专业的升学服务,很容易实现“原有收入+升学服务收入”的双重增长。
载望升学让你关注的“风口”行业,通过陪跑助力成为你要做的“长期事业”
“载望升学”不是告诉你“赚快钱”,它的核心价值是“帮我们的学员,少走弯路”,清楚增收的底层逻辑,“用专业和经验换信任,用信任换长期收入”。
现在,确实有很多机会(需求旺盛、竞争尚未饱和),但也需要你沉下心来积累:从第一个升学咨询案例,到第一个长期陪跑客户,再到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——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-2年,甚至更久。
如果,你能坚持下来,随着案例越来越多、经验越来越丰富,你会发现:载望升学不仅能让你谋生,还能让你在“帮学生实现升学目标”的过程中,获得远超收入的成就感,“成就感+事业”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魅力。(载望升学)
发布于:河南省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